[撒花] 在不少媒体平台,试着打出“日本鬼子”四个字,你或许会发现它会被平台屏蔽了,一个沿用近百年、承载民族血泪的词,现在却成了禁忌。
许多人想问这词不是骂人的脏话,它代表的是三千五百万同胞最深的伤痛,为何现在不能用了呢?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
“鬼子”这两个字,不是平白无故蹦出来的,它从一开始就带着鄙夷,到了明朝倭寇在沿海烧杀抢掠,百姓看他们身形矮小却手段凶残,便把这声“倭寇”送给了他们。
后来西方的炮舰撞开国门,高鼻深目的“洋鬼子”,又成了中国人对所有侵略者的统称,里面混着恐惧也藏着恨。
展开剩余86%但这个词最终死死地钉在日本身上,和李鸿章也有一定的关系,他当时用一句“魑魅魍魉四小鬼”,把日本的嚣张气焰怼了回去。
自此“鬼子”就几乎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专属代号,真正把“日本鬼子”四个字烧红烙进民族记忆的,是南京城下的三十万冤魂,是731部队里撕心裂肺的惨叫,是华北平原上“三光政策”烧出的焦土。
同胞们的血,染红了这个词的每一个笔画,当普通百姓拿着锄头喊着“打鬼子”冲上去时,这早就不只是一个蔑称了。
它是一座用血肉垒成的纪念碑,刻着我们民族最深的伤痛,谁都没资格替那些亡魂,选择遗忘与和解。
有些人给出的理由,总是那么“得体”,伤害感情不利于友好合作,可笑的是,真正被“伤害”的,似乎不是日本人。
一边是彬彬有礼的外交辞令,另一边却是靖国神社里被当成神明供奉的甲级战犯,是他们首相年复一年的鞠躬参拜,是他们教科书里把“侵略”悄悄抹去。
那边在靖国神社里烧香,这边就有人递上火柴,那边在教科书里涂改,这边就有人撕掉日历,这种默契让人后背发凉。
更有趣的是,许多日本人对“日本鬼子”这个称呼并不敏感,虽然他们知道很多中国人会这样称呼,但他们可能不完全能理解这个词背后的意义。
真正上蹿下跳,哭着喊着要禁掉这个词的,反倒是我们自己人里的一部分,那些精神上的“日本人”。
他们觉得这个词玷污了自己精神母国的“形象”,是一种粗鄙的、落后的“民族主义”,他们迫不及待地要为残酷的历史打上滤镜,。
这账就不用还了吗?
这群急着“纠正”历史的人,总有一套说辞,他们告诉你再叫“日本鬼子”是狭隘的,是不理性的,应该用更“文明”的词,比如“日本军国主义分子”。
听起来是不是严谨多了?可这恰恰是个陷阱,把“日本鬼子”这个具体的词语,偷换成一个抽象空洞的“主义”,罪恶就被稀释了,血债就被模糊了。
屠杀我们同胞的,不是“主义”这两个字,而是一个个具体的、执行命令的日本兵,这套话术的推手,不少是早年深受日本文化输出影响,或是从“中日友好”的蜜月期走过来的人。
他们中的一些人,如今已是专家学者,掌握着相当的话语权,他们用这种方式,不动声色地为当年的侵略者松绑,也为自己的亲日立场,找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。
可历史的账本,是不能这么轻易勾销的,一个词的消失,只是冰山一角,可怕的是,人们记忆的消失。
以色列人至今仍在全球宣传二战中犹太人受到的损伤,德国总理都必须承认曾经德国对于犹太人的伤害。
直面罪恶才是和解的唯一前提,靠“捂嘴”换不来真正的和平,反观我们呢?当有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问住:“老师,为什么现在不让说‘日本鬼子’了?是历史书骗了我们吗?”
这种困惑比任何辩论都更令人心痛,德国承认纳粹在二战中干出的事情,而在日本美化侵略的政客却能大行其道。
更可怕的是那些已经悄悄渗入的“毒教材”,这些无声的侵蚀,正在一代人脑中悄悄改写着历史,当孩子们对着日本动漫热泪盈眶。
却不知道“九一八”的警报声为何而响时,再回头看“日本鬼子”这个词被禁,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。
坚持历史真实性
我们今天争论一个词的存废,不是为了宣泄一百年前的仇恨,而是害怕,很多年以后,我们的孩子会一脸天真地看着我们,问出一个我们最不敢听到的问题,“当年,他们真的杀了那么多人吗?”
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,必须是响亮的、不容置疑的“是”,当我们说出“日本鬼子”时,我们说的不是仇恨,而是一声警钟。
它在告诉我们自己,也告诉子孙后代:这道伤口,曾经那么深,那么痛,我们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度出现。
而在这个互联网时代,像是《731》和《南京照相馆》这样的电影,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,看到这段真实且残酷的历史,看到为何那怕过去了这么久,中国依旧有不少人会称呼日本人为“日本鬼子”。
最后屏幕前的你对于“日本鬼子”这个词语有怎样的看法呢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。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黑龙江省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